【农房之光】193天:顺利实现“停库清货”整体迁移 ——申宏公司军工路冷库清库阶段员工风采录

     发布时间:2016-05-12    返回


总有一种牵挂,在岁月里沉积成金色的麦浪;

就像这有着“远东第一冷库”美誉的申宏公司军工路冷库,在充满故事与经历的麦浪中,泛着独属于它的光芒,这光芒,让一些人走近它,相伴于平台之上,用行动的热爱,践行着服务的使命。

今天,我们再次聚焦这里,这座始建于1966年的军工路冷库在集团“停库转型”规划实施中,随着2016年4月8日晚上10点,仓管员含泪将最后一道底库库门合上,顺利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库门移动的弧线,仍然晃动在眼前,对于军工路冷库的工作人员来说,其中的不舍和为了顺利实现第一阶段平稳清库的攻坚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却是超出常人的想象。要知道,193天,完成一座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冷库停库清货及市场经销户整体迁移,这不可是说说那么简单。

连轴转的带兵人

——军工路仓库主任张勤

“至2月5日:从2万到1万;

至3月25日:从1万到3千;

至4月8日:从3千归零。”

这是一个清空库容量的任务。

张勤从收到军工路转型通知的那天起,便开始不停地接受一个个的新任务。时间和目标交迭在一起,他就成了在秒针上奔忙的人。他知道,清库工作是整个转型工作的第一步,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转型的工作进程。因此,他要周密地计划每一步。

毕竟,一座五十年历史的冷库,培育了多少客户,也见证了多少客户在这里慢慢做大、做强,几年、几十年,甚至子承父业,发家致富的同时,也与仓库管理者建立的朋友、兄弟般的感情,介于公司利益和朋友感情,他要想得更加周全,做得合情合理。

当客户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即将销声匿迹时,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夹着五味杂陈的情绪对他施加了种种压力,软磨硬泡、熟人游说、行贿、威胁……,然而面对这些,他不厌其烦地跟他们解释:谈人情、谋出路、讲法律,一天甚至要接、打三百多个电话与客户沟通协商,在最后的时间节点里,他用连续三天三夜驻守仓库,及时帮助解决客户棘手的问题, 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感化着客户,让得客户心服口服地按公司要求执行清库行动。

“我们好比接到命令的军队,想方设法完成任务便是我们唯一的目标。”张勤如是说。正是这样的信念,让他及时摸清客户存货量,并按库容量大小、货物品项,易销品等做好统计,了解这些是为控制客户进货量提供依据,允许客户对易销品进行可控性备货,他说“多为客户想一点,客户也会理解我们,更加配合我们的转型工作。”。

有客户在撤库后,几次到仓库请他吃饭,感谢他多年来的周到服务, “有比较才有鉴别,你总是设身处地地给我们解决困难,提供优质的服务,这一次,我们一定要请你吃饭,这些年,太谢谢你了”。人心都是肉长的,他的付出客户看得到,客户的认可便是他最好的奖励。

四十三年的坚守

——军工路仓库副主任李宪平

“我作为一个新中国的青年,无论干什么事都应该以身作则,毫不计较……”昔日的青年如今已近六十,他用四十三年的时间践行着他昔日的话语。这便是军工路冷库去年上任的仓库副主任李宪平。

1973年11月,他自豪地成为冷冻车间的一名工人,从学徒干起,这一干,便是他职业生涯的全部,也让他对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刚开始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由于机械化的水准不高,几乎用的全是人工,导致厂房非常的拥挤,那时的排污设备很不完善,一到夏天车间就会发出难闻的气味。一天辛苦下来,工人很苦很累,闲暇时的闲谈也成了大家放松娱乐的手段。

从一个小学徒,在扎堆的年轻人里一起钻研探讨,经历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学习、实践,成长为能够独立担当的业务能手。今天,面对这些日夜厮守的家什即将清空关停,内心有着太多的情感纠结。

他也明白:社会在变,企业也得与时俱进的变,只有这样,公司才能越来越好。他告诉我们,爱厂的老员工都在慢慢地调整心情,都会用自己十几年、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为仓库的清库工作尽最大的努力。他说这就像一种痛苦的告别,他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才对得起自己工作了几十年的地方和对企业这个大家庭的热爱。

现在的他,茶余饭后,会尽情地回忆,给大家讲以前的故事,“那时候……”字里行间显尽一名老员工的无限眷恋。

四十三年载悠悠路,李宪平坚守仓库,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为申宏公司奉献着,用扎扎实实的实际行动尽显“兵头将尾”风采。

零下15度里的先锋

——仓管班长朱国民

只要你去冷库走走,一个略显佝偻的身影便会与你不期而遇,他是军工路冷库先锋党员朱国民。他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在服务客户、争创效益工作中做出了不凡的成绩,不顾劳累、病痛,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他所管的冷库客户多,业务繁杂,难度大,要进行全面的协调分配,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朱国民总是身体力行,不断为客户排忧解难。军工路仓库在仓储率达100%的情况下,仍不放弃每一笔进货业务,通过勤翻桩,多移桩,塞跑道,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来储存冻品,为此,出一单货物要花双倍的辛劳。

多少年来,他闲暇之余潜心研究如何进行货物的堆放提高仓间的利用率、面对纷繁的货物品项又该如何摆放缩短提货时间等,初步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仓间管理体系。一间上千吨的仓库里面的货物零碎是很多的,有的几十箱,有的几十票。不能混票,不能少货。要在各个层楼见缝插针地放进去。又不允许少货。出货时又必须记牢在哪个位子,有些一票货物要分几处才能塞进,每一箱商品,必须记录完整,不能因为移仓出差错。其工作量是相当繁杂的,他格外细致地进行登记,顺利完成了移仓压缩库容量工作。

零下15度的仓间,正常人都难以承受,可身患腰椎间盘突出的他,有时发作时行动不便,大家总会劝他别再进仓间了。他总是笑嘻嘻地说“外面太热了,我还是喜欢仓间的温度。”于是哪里有需要,他就会在那里出现。一遍又一遍、周而复始地开着铲车奔波于各层楼面为客户提供商品进出库服务。

在清厍的最后几天里,他每天巡视仓库的步行里程达十公里。

惜车如命爱厂如家

——铲车修理班

“爱岗是我们的职责,敬业是我们的本分,青春是我们的资本,奉献是我们的追求。”这是铲修班发自心底的呐喊!他们是申宏公司最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30岁,他们担负着军工路仓库61辆进口、国产铲车的日常维修保养任务。

平时,当进口铲车损坏时,他们不图省事、不图方便买现成零配件,而是自找麻烦,自己动手,刻苦钻研,攻克一个个维修难关,他们用解剖测试、加工复原、国产件替代等维修手段,使进口铲车的完好率达到90%以上。近二年为企业节约60万元维修资金,他们是公司降本增效的典范。

有一次,一辆日本NYK牌铲车开不动了,经诊断是铲车的一块电子控制集成块坏了,由于进口车辆硬件的精密度较高,因此要想修理好,难度大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也有最简便的方法,那就是花5000元钱买一块现成的控制集成块换上,便大功告成。显然,这不是铲车修理班的做事风格,“永不言败”、“永不放弃”才是这帮青年人的性格。他们翻阅了相关的专业参考书籍,仔细分析、研究电子控制集成块的构成和它的来龙去脉,并反复实践操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用集体的智慧,终于掌握了这块精密控制集成块的关键所在,用国产的电子元件修复了这块难缠的控制集成块,而最终的修理费只花了三十多元钱。

正是这样的一个团队,他们在这次清库工作中更是将那他们的维修技术发挥的淋漓尽致,让一辆辆铲车迅速“起死回生”。他们说“从学校出来的我们只会纸上谈兵,感谢公司给我们搭建了成长舞台,锻炼和积累的机会,现在仓库要关停了,我们一定会共进退。请领导放心,只要有我们在,决不会因为铲车不到位而影响清库工作的进程,就算不睡觉我们也会把它修好!”

 ……

人心齐,泰山移。潜下心来做工作,才有成绩呈现出来。在集团像这样的员工、这样的团队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是公司最大的财富。爱厂如家,几十年来忠诚如初地在这里播撒青春,挥洒汗水,默默地耕耘、脚踏实地朝前行进着。

今天,虽然军工路冷库转型的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不久的将来它肯定会重新扬帆,披荆斩棘,开启新征程。(吕涛君)

关注光明地产微信,掌握最新动态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分享: